1、医疗纠纷的责任认定有几种
医疗纠纷责任断定分为四类:全责、主责、次责和微责。全责指医疗机构直接导致损害;主责为医疗机构错误决定性影响损害;次责指医疗机构错误影响较小;微责则是过失用途最小。
《医疗事故处置条例》第四条
依据对病人人身导致的损害程度,医疗事故分为四级:
一级医疗事故:导致病人死亡、重度残疾的;
二级医疗事故:导致病人中度残疾、器官组织损伤致使紧急功能障碍的;
三级医疗事故:导致病人轻度残疾、器官组织损伤致使一般功能障碍的;
四级医疗事故:导致病人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。
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拟定。
2、医疗纠纷的处置办法包含什么
处置医疗纠纷,最佳选择协商解决,双方在和谐环境中探讨赔偿,达成协议。若协商无果,可向当地卫生部门申诉,寻求公正调解。若仍不理想,可申请医疗事故鉴别,明确责任,为维权提供依据。最后,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使用方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。
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条例》第二十二条
发生医疗纠纷,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渠道解决:
(一)双方自愿协商;
(二)申请人民调解;
(三)申请行政调解;
(四)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;
(五)法律、法规规定的其他渠道。
3、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法不包含什么
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方案,一般涵盖了协商、调解、仲裁与司法诉讼等法定渠道。然而,借助诸如暴力、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去解决争端却被排除在外。事实上,暴力行为不但不可以有效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致使涉事方羁身于法律困境之中。
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条例》第二十二条
发生医疗纠纷,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渠道解决:
(一)双方自愿协商;
(二)申请人民调解;
(三)申请行政调解;
(四)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;
(五)法律、法规规定的其他渠道。
医疗纠纷的责任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:完全责任、主要责任、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。完全责任是指医疗机构的过错直接致使了损害结果的全部发生;主要责任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过错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起主要用途;次要责任是指医疗机构的过错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起次要用途;轻微责任则是医疗机构的过错对损害结果的发生用途轻微。